開瓶季|每天都要用的東西,要花點時間找到對的樣子
-Nicol Boyd x 陳靖雯
儘管市面上已經有大量的產品,主責設計的 Nicol Boyd 仍認為:「好的產品應該能在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,甚至代表一個人看世界的方式。」因此他認為開發新產品有其必要性;此外,他也認為市面上有太多為了短期需求或一時潮流而誕生的產品,可能不耐用、不美觀,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最終只成為地球垃圾。而「OOO」最大膽且浪漫的終極目標,就是在兩人能力所及內,打造出會讓人想長久使用、成為生活之必須的設計,重新定義日常物件的重要性。
「每天都要用的東西,要花點時間找到對的樣子。」
有別於一般隨處可見、隨處丟置取用的開瓶器,這款設計有著會讓人想好好收藏的質感,也許是和刀具、餐具並置於餐廚抽屜,抑或是擺在客廳櫥窗,與品嚐和展示兼具的酒器酒瓶一起收納擺置。儘管只是一秒不到的動作,好的工具卻能增添這個行為的享受感,同時讓「開瓶」加入後續喝酒、相聚等歡樂的體驗之一,成為儀式性的美好開端。最重要的是,外觀視覺的質感提升,會讓工具不只是深埋家中或工作室櫥櫃的工具,而是空間中的美好一瞥。
文化背景 激發設計思考面向
來自蘇格蘭的產品設計師 Nicol Boyd,與臺灣土生土長的品牌規劃師陳靖雯,兩人相識 8 年,Nicol 長年在香港經營設計工作室「Office for Product Design」,靖雯的「Five Metal Shop」則著墨臺灣傳統產業,助其品牌化並向國際發展。不同的文化與專業背景,促成攜手合作的原因,來自兩人都十分熱愛的飲食生活。
兩人有著不同的民族思維與關注的面向,當討論的主題變成「產品」,意外帶來截然不同的觀點。Nicol 認為,蘇格蘭與臺灣背景,並不會讓品牌獨特,而是讓事情變得更有趣。當然,有趣也意謂著大量的爭執,靖雯笑說:「一開始幾乎是無時無刻在吵架。」不僅是因為歐洲人習慣將所有事情攤到檯面上「討論」,夾雜爭執、批評與辯論;更重要的是,設計與商業面的思維,會帶來矛盾甚至對等的視角。對兩人而言,這對立視角意外為產品開發帶來有趣的化學反應。
重新梳理 OOO 的品牌目標,儘管「產品」是最終的結局與載體,但過程中針對生活體的發想,才是產品之所以被製造的核心價值。
翻開 Nicol Boyd 的筆記本,近一半的紙張都畫滿開瓶器草圖。他在香港工作室留有多年的開瓶器蒐藏,來自不同地方。第一次給靖雯看時,直覺想到「台啤」,香港的同事卻率先聯想到豆漿;一只簡單的設計,意外引發任何人的各種記憶聯想,是真正存在於日常中的簡單物件,也是引起 Nicol Boyd 興趣的引子。
四年前他正是開始著手開瓶器的設計,從草圖到模型,進度異常緩慢、甚至可說是任性,他在日常生活裡取材旁人對開瓶器的感覺與記憶,同時用自己的手和生活去「感覺」這只工具在生活中的使用體驗,讓感覺取代理性的數據,一次又一次的微調草圖與模型。最終的版本,他甚至說不出精準的重量,只知道這是長久觸手體驗下來,自己、工作室的夥伴和周遭朋友都覺得舒適,且會想每日使用的結果。他正色說:「畢竟是每天都要用的東西,要花點時間找到對的樣子。」
初次看到 OOO 的首發設計產品開瓶器 Bottle Opener,一體成型無直角,手工打磨拋光的表面,觸手滑順,微微的重量並不增加使用難度,外觀讓人聯想到北歐的曲木單椅。拿掉生活中的稜角,讓身體與工具完美契合,也為「開瓶」這個尋常的動作體驗升級。
簡單設計 不簡單製作
提及產品製造,靖雯苦笑說:「越簡單的設計,就越考驗製造細節。」儘管 OOO 能提出精準的模具器械調整,但多數工廠不願意更改數十年的習慣流程,三番兩次被打槍後終於找到願意生產的廠商,又得在打磨、拋光、打印 LOGO 等細節上,龜毛地提出完美的堅持。
「當然我們也可以妥協,」靖雯說,從商業端來看,是折衷選擇符合 CP 值的良率,「但產品是誠實的,因為 OOO 堅持的是提升生活體驗,就偏不能妥協。」她堅定的說。